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草案)》,此举意味着汽车召回管理由部门规章提升至法规层面,而车企如拒绝召回,或将面临数以千万或亿元计的罚款。“汽车召回”升级,表明消费者在购买到有缺陷的汽车产品时,将获得相应的权益保障。但业界普遍认为,在当前汽车故障纠纷仍纠缠不清的大环境下,汽车召回迫切需要更细化的“缺陷”产品管理细则。此外,在当前车企不主动承担召回责任的前提下,推进召回制度的完善,需要全体车主积极参与产品质量的投诉,为质检部门提供调查产品缺陷的证据。
新政:汽车召回条例升级加大处罚力度
国务院通过修订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草案)》,使汽车召回管理提升至行政法规层面。草案规定:批量汽车产品普遍存在危及安全使用质量问题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由其生产者实施召回,并及时发布产品缺陷信息。对实施召回的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缺陷。消除缺陷费用和必要的运送缺陷汽车产品费用由生产者承担。
草案还对生产者隐瞒汽车产品缺陷或不按规定召回缺陷汽车产品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汽车召回意见稿,如生产者、经营者不配合质检部门缺陷调查的,由质检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生产者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的;生产者未发布召回信息的;或者拒不召回的;未按照规定方式消除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的;以及经营者未停止销售、租赁或者使用缺陷汽车产品,更将被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款。如果一款年销万辆的车辆存在缺陷不实施召回,按售价10万元计算,罚款可达1亿元。
现状:缺陷标准纠缠不清车企召回不主动
记者调查发现,与备受诟病的汽车难以享受三包一样,汽车召回同样面临着产品缺憾纠缠不清的问题。当前,车企并不勇于承担因产品缺憾而应尽的召回义务,尽管近年来召回数量在增长,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消费者仍很难享受到与国际同步的召回礼遇。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7年多来,我国共召回整车370多次、600多万辆。2011年我国共计实施汽车召回82次,召回车辆总数首次突破180万辆,为历年来最高,其中国产汽车召回38次,进口汽车召回44次。
业内人士分析,导致当前车企不积极召回的原因,与此前国内处罚过轻、国内对汽车缺陷调查能力不强、车主维权意识薄弱以及车企钻法规空子逃避责任等因素有关。以进口车为例,有不少国外汽车巨头采用不同标准,将中国市场召回堂而皇之地排除在外。近年来表面有所增长的汽车召回,实质仍然是多数车企迫于相关部门的压力才主动实施召回。此外,国内很多召回调查信息源,是来自欧美汽车发达国家已经实施的召回。
调查:缺陷无标准演变成售后利润
某维修厂的售后人员董先生坦言,汽车作为一个高强度使用产品,在人为故障和产品自身缺陷之间,本身就难以划清界限。同时,每辆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磕碰、被路石击中、车主错误操作等情况,在当前维修信息完全不对称的前提下,很难简单区分责任。而售后服务网点出于利润考虑,往往会信口说是人为或机械故障,从而依托缺陷赚取不菲的维修利润。而消费者因为对汽车维修知识欠缺,往往会受到误导而支付维修费用。汽车故障常常与产品缺陷混为一谈,而消费者对到底是故障还是设计缺陷感到迷茫。
禅城的车主陈先生反映,他的电动车窗曾出现卡滞现象,他花钱修好了。直到不久前,他才留意到,原来这是设计故障,属于厂家召回范围。
贴士:车主主动维权
一款汽车产品是否存在设计或者质量缺陷,需要更多的车主一同去投诉,才可能引发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展开深入的调查。消费者如发现汽车质量问题,可登录中国汽车召回网http://www.qiche365.org.cn/或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http://www.dpa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