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国汽车巨头“戴姆勒”与国内自主车企“比亚迪”联合打造的电动车,已经正式定名为Denza,并预计将在四月的北京车展一展其真容。这在国内掀起第三次合资潮的大背景下,更显得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合作。一方面,国际巨头青睐与自主车企的联合,决定着自主汽车被国际认同的开始;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的程度在于各取优势进行互补,以至于形成戴姆勒“主外”、比亚迪“主内”的新联合特色,这比较起被诟病多年的合资代工生产模式,显然发生了合作上本质的改变。
作为电动汽车在国内的发展,不用多说也是刻不容缓的大趋势。而从国内整体规划、到企业在电动车方面的实施,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整体发展的局面。这既表现在成型技术与品牌的不确定性,无法对新技术发展规划形成很好的支撑;也同样表现在国内对新技术的普及,仍存在着模棱两可的认识,所以自然也就对新能源的发展热情有所降温。而今,在“戴姆勒”与“比亚迪”专项合作发展新能源技术产品的情况下,不但能够让新产品更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同样也能够为新能源产品市场化普及,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道路,这才是合作新模式对新技术发展、最有意义的尝试。
新技术落实品牌基础为何重要
这一次,由国际成熟品牌与国内自主新技术的合作,可以说一改人们印象中新能源产品欠缺制造基础的认识。合作所打造的新产品,不仅在车型设计、底盘等关键制造方面,融入了德国工艺中的代表性技术,也在核心技术层面,显示国内在新能源方面的重要创新,这样合作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亲和力方面、还是从技术的具体保障方面,都有了可以打动消费者的基础,这样一来,自然就会起到制造技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实,在日产“聆风”对于国内市场的欲进又止的时候,似乎已经让国内市场感觉到,外方对新技术的垄断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外方不希望在进入市场的时候,难以把握住市场波动的脉络,就不如先看看行情在进入更加保险。同样,这些老牌合资企业,更看重的是政策对产品的作用力,似乎有了政策保障的产品、就会得到很好的市场收益!而现在,随着自主新技术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升级,就会自然而然的解决品牌与技术的融合问题。换就话说,有了“戴姆勒”的基础、再加之自主技术的创造意识,自然就会进一步强化新技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市场化普及、也自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打破陈规有助于新技术的发展
这一次来自德国车企与自主汽车的合作,可以说是在合资方面打破已有陈规最具代表性的新现象。他既通过务实的合作,将新形势下的新技得以很好地融合;同时也对国内墨守陈规的制造意识形成了必要的冲击,只有这样,新能源与新技术,才能够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中,有了可进一步驰骋的空间。
在务实合作方面,这一次德国车企与国内自主车企之间的联合制造,可以说实现了有益的互补模式对接。一来以豪车制造闻名的“戴姆勒”汽车,以经济普及型产品的制造目标定位,这自然对连接国内市场的主流消费大有益处;二来,“比亚迪”以最适于百姓消费的新能源技术与国际品牌合作,也在创新与追求方面凸显了自主汽车求新求变的新观念,这种观念能够得到国际制造商的保驾护航,显然就会使合作产品如虎添翼。在这样的制造下,吸引消费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问题了。同样,也需要指出的是,政策在新技术的保障方面,也是需要努力打破固有陈规的,既不需要以企业的大小、规模,进行一刀切式的给予倾斜;更不能按资排辈式的给予扶植,这样的大波轰做法,非但不能行之有效的突出行技术发展,而且也会促成落后受到保护的局面,这才是国内发展新能源最不应该发生的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自主汽车与跨国汽车的合作,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都代表了国内汽车发展节能环保、力主小型化的汽车进步需求,这才是顺应汽车发展形势的必然结果。如果,仅仅是为了保障生产而合资、或者为了依赖技术而合资,那不过是重复制造的一种新形式。所以说,类似于“戴姆勒”与“比亚迪”式的新合作,至少可以说是新合作良好的开始。但愿他们能够抓住这样一个契机,为新技术的普及、和经济化产品具体打造合作得更好,想必,这才是能有利于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