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制定了《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汽车市场产销两旺,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产销量最大,产业规模最大,平均利润最高,消费能力最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市场,这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称。相应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问题非常多,非议也大。其中产能问题成为我国修订汽车产业政策和制定十二五规划中一个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虽然不如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减排问题的战略位置重要,却始终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产能问题一直是个分歧很大,各执一词的问题,它可以直接归结为“产能过剩”和“不过剩”的问题,目前也主要分为两派。产能过剩问题当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最近几年,不少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已为各相关部门所重视,其中商务部还特意将产能过剩问题和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课题招标。构成这个普遍性的原因,是我国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成绩。各级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甚至很多企业曾经一度以利用国内较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能源成本为优势,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放量发展,最终也成了出现的问题。遭遇金融危机之后,这个问题变得突出出来。
汽车产能问题具有这个普遍性,但是也不失其特殊性。第一,汽车产业被确立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第二,汽车产业的强弱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与此直接相关的产业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第三,与汽车产业直接相关的就是能源,交通,环境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瓶颈问题;第四,汽车产业政策尤其是外资政策是我国产业和外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汽车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成就,成为汽车大国,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及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并确立为指导思想,对于指引我国今后的汽车产业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理解和解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各项问题的一把钥匙,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和新要求是解决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和规划中相关问题,包括产能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由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的研究。
我国有关汽车产业的政策和规划不离一个核心,就是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这个政策和规划目标为对产能问题有分歧的各方所接受。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方面是各方的出发点或立足点不同,另一方面对涉及汽车产业发展能源、交通、环保等约束因素以及对产业安全等问题的理解并赋予的权重不同。
有部分行业专家指出,汽车产品应该有10%以上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当前阶段国民经济正常的、持续的发展。一是因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国民消费水平整体提高,我国已经逐渐步入汽车社会;二是从国民经济角度来讲,汽车产品的高速增长符合国家调结构、扩内需的要求。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主要面临着来自能源、环境、交通三方面的压力。一是能源压力:石油资源的压力已经成为影响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掣肘,中国汽车T10峰会已专门研究过此项问题,各大企业在制定规划的同时均已注重此点。二是环境压力:汽车行业应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但与10~20年前相比已有明显改善。汽车的增长并未造成环境的恶化,近些年来随着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工作的加强,在国内许多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改善。三是交通压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当前大城市确已面临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此问题只能从改善城市规划、加强管理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来解决;同时中国汽车千人拥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还有广大的中西部、农村、中小城市急需汽车产品改善交通、加强运输,不能因为大城市拥堵而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由此,这部分专家认为我国汽车产能不过剩。
汽车产能问题有几个特殊性,这是汽车产能过剩论的主要依据。业内人士都清楚,我国汽车市场尤其是在乘用车市场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我们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市场是所有跨国汽车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我国汽车市场上70%的利润被跨国公司攫取,是跨国汽车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投入的都是成熟车型,跨国公司的市场遍布全球,实现了规模经济,相应的单量成本也低于内资企业,并且跨国公司的技术一般要比内资企业先进。然而,我国内资企业起步晚,产品低端,企业盈利能力差,造血能力比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产业安全问题。如果进一步的放量发展,其实就等于鼓励跨国汽车公司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出现类似美国汽车业破产、巴西汽车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等残酷的局面。
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国际地位与其汽车工业的强弱息息相关,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等。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总统采取政府干预,投巨资挽救通用汽车公司,也是因为汽车工业在美国的重要地位。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汽车产业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城乡有差距,区域有差距。汽车有几个功能,交通工具,生产工具,部分产品还属于生活消费的奢侈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私家车太多,致使私家车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交通工具的作用,并引起了环保和能源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目前还不是,就此推断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汽车产能过剩是为时过早的。把汽车引起的交通压力推给其他部门是否恰当,有待商榷。在上海,通过限制私家车牌照发放,将拍卖牌照所得收入来发展轨道公共交通,降低交通压力,提高运输效率的做法符合社会公平,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从产业大国转变为产业强国。对于我国来讲,成为一个汽车大国的目标已经实现。维持产业大国的地位不难,也有必要,我们研究认为成为产业大国是我国建设汽车产业强国的前提条件。
很自然,建设汽车产业强国的目标不能依靠跨国公司,必须以内资企业为主。只有内资汽车企业强大了,我国建设汽车强国的目标才能实现,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安全才有保证。汽车产业是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很高的产业,发展强大的内资汽车企业主要依靠企业自身,主要还是依靠市场回报来投入发展。靠政府投入发展汽车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很难持续发展,并且容易走弯路。如果不对针对我国市场的新建汽车投资项目进行适当控制,我国内资企业在本土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却很小。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我国已建汽车产能已经过剩。很明显,能够扶持本土汽车企业发展的只有中央政府,甚至地方政府面对内外资投资项目时,可能更倾向于支持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这就是我国的国情。国家发改委几次提出的产能过剩论,是非常及时而且理由充分的。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尤其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建议如下:
1.对新建汽车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加限制,但是对项目选址却有所要求。鼓励跨国公司新建汽车投资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利用汽车工业属于支柱产业和关联度大的特点,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汽车产业集群,拉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内资企业新建项目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选址适当放松要求。
2.鼓励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把行业准入的门槛由侧重资本转为侧重产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利用产品的技术标准作为行业管理的主要方式。
3.对于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企业提出出口要求,以避免其在国内形成垄断地位。比如,对于在中国市场上年度产销超过一定数量的汽车公司(以合计计算,比如丰田在国内的所有合资工厂算作一家,含其进口品牌)提出一定比例的出口要求,并作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建设新厂和其国外品牌汽车进口我国市场的条件,从而降低国内汽车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程度。
4.鼓励中外合作建立新能源、交通、环保、城市规划等问题的研究中心,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并推广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里的先进经验。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面临着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变的机遇。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变是我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的积极举措。我们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进一步的考虑和解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认真研究并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五个统筹的新要求以及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解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和规划问题。
作者简介:卫教善,1975年生,1998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曾供职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现就业于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