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45度左右的地方是左右后视镜的盲点。如果超车换线,必须要略转下头,以余光确保盲点位置没有车才能换线。
超车后,在后视镜中看到了后车前轮才可以换线。
国外高速上发生车祸,交警会在200米以外放置冷光蜡烛(防风),连成一条长长斜线,后方司机有足够时间避开故障区。
在很多国家开过车
一位海归的深度反思
驾驶习惯,始于学车——看到这份驾校排行榜,我想起一句话。
我是六年前考的驾照。至今记得皮肤晒得黝黑的驾校教练,坐在副驾驶位置,嗓门奇大:
“看后视镜!说了叫你看后视镜!”
“下雨天,转弯那么急你想翻车啊!”
“老低头看仪表盘,不要命啦!”
……
碰上我这种不长记性的学员,教练总是相当激动:“记住我的话,将来开车保命用的!”
多年以后,再回头想想,真的感谢我的驾校教练,他至今都让我牢牢记着:规矩开车,养成好习惯。
最近微博上有则很火爆的帖子,是一位海归在国内和国外学车开车后的深度反思。
这是一位在中国出生、长大,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读硕士,考了驾照,后来由于工作原因,跑了不少国家和地区,香港、日本、意大利、墨西哥、泰国、菲律宾都待过,在当地开过车。
帖子中说,中国全球第一的车祸死亡率,是所有司机的梦魇。而一味埋怨司机素质低,开车不规矩,真的合理吗?美国人的素质真的比我们高很多?如果能换个角度找原因,找找交通管理上的不足,并引入先进经验,会不会有些益处?
我选取了帖子中的部分内容,也就其中经验,请教了交警。
车后45度左右是盲区
在美国学车的时候,教车师傅第一课就告诉我,后方45度左右的地方是左右后视镜的盲点。
如果超车换线,必须要略转下头,以眼角的余光确保盲点位置没有车才能换线。
如果你跟在别人车后面,最好不要长时间待在前车的盲区,以免对方看不见你而突然转向。
这个盲区,所有欧美国家以及南美和东南亚的司机都知道。而在中国,驾校师傅有教过你盲点吗?没有,因为他们的师傅也没有教过他们。
翁警官(1999年读警校时考的驾照,在山上封闭式学习两个多月)
帖子里提到的45度盲区,我觉得的确有参考价值。
不过现在驾校教练也会教到,很多司机也都有这个意识了。我用平时接处警的事故来解释:
比如说相邻车道,一车在前,一车在后,两车距离很近。后车如果在前车车身中间这个位置变道,就非常容易碰擦到。因为前车后车门位置,就是盲区。这种事故我在出警中遇到过很多次。
还有一个典型盲区,就是A柱盲区。车子前左方视线被立柱挡住,不同车型挡住视线的角度有些不一样,大概在45度和30度范围内。这时如果左前方有电动车或自行车右转弯,就要特别留神,在A柱盲区,很容易碰撞到。
超车后什么时候才能换线
中国的交通要改善,驾校首当其冲。在美国超车后换线,师傅会告诉你,在后视镜中看到了后车的前轮才可以换线。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中国没有人教这个,偶尔有师傅教也只说50米或60米。在后视镜中你怎么能知道50米有多远呢?
翁警官说,这确实是个问题。
“考驾照时,教练会想出一套应试办法,用‘对点’、‘压花’等办法应付考试,但一旦学成到了实际开车阶段,就难了。让新手估测两车间距离,确实不现实,也很危险。”
实用醒目的冷光蜡烛
在美国,如果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交警在200米以外就会放置冷光蜡烛(防风),提醒后车变道。
冷光蜡烛连成一条长长的斜线,后方司机有足够的时间避开故障区。而在中国,交警顶多在几十米开外放一个警示牌,等后车看到了,离故障车也就剩下几秒钟的反应时间。
三角标志和雪糕筒都是很不科学的装备,天黑的时候不够显眼,体积又太大,交警和司机也不可能带太多。放在路中间容易造成车祸,放在路边又易被忽视。如果我们也采取欧美这种故障警示方式,每年可以救下多少人命?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广东,这几年仅在京珠高速和虎门大桥上,交警处理事故时因为故障车被追尾就牺牲了5人。
忻警官(爱车一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车辆结构)
这个有些误读了。
我们遇到高速车祸,会在后方150米设警示标志,用的是反光隔离墩,上面贴着反光条,一般风吹不倒。效果并不比冷光蜡烛差。
冷光蜡烛没用过,不好评价。
对私家车主来说,出了事故,在交警赶到前,车辆能移动,要尽快靠边,打开双跳灯,人员尽快转移到护栏外,在后方150米设置警示标志,网上有卖很多警示用品,如可以收缩的警示锥,一闪一闪的警示灯,不妨买了备在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