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发改委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趋势中上调了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此举引发消费者和诸多媒体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而另一方面,讨论了2年之久的新调价机制始终未能落地。
据了解,现行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依照2009年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施行至今已经有4年。采访中,咨询机构卓创资讯的能源分析师陈晴说:“虽然目前国内成品油价和国际油价是间接接轨,但至少是国内油价迈向市场化的第一步。”
不过,现行机制同样存在明显的弊端。陈晴认为,“22个工作日加±4%的幅度”的调价条件很程式化,容易被市场投机者掌握,以致于市场频繁出现因大量囤货、惜售而导致的“油荒”。
“另外,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让国内油价反应总是比国际市场‘慢半拍’,4%的调价幅度,也会因调价基数不同,造成涨多跌少。”陈晴说。
中宇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马燕告诉记者,目前坊间盛传的新机制版本一般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将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或14个工作日;另一方面,“4%”的油价参考幅度也可能有所下降。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或将实行分步走。”能源研究机构安迅思高级信息经理廖凯舜预测,2012-2013年,国家下放部分定价权,成品油价格进一步与国际接轨;2014-2015年,建立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定价中心,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接轨;2015年以后,将放开原油、成品油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