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汽车三包政策还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车企和车商们都准备好了么?三包政策的实施将给行业带来哪些改变?昨日,在首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高峰论坛分组讨论上,来自车企和三包政策制定者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汽车三包。
如何预防再踢皮球?
多数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
“严格来讲,汽车三包政策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文件,而是整合了多部法律而成的。”昨日在论坛上,汽车三包政策的制定参与者之一、北京中车时代汽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利表示,“汽车三包实施后,车企的盲目扩张战略将面临巨大考验。在三四线城市盲目布局很可能导致对产品的维修、养护跟不上。”
“之前,汽车维权是有理说不清。”张文利表示,由于汽车纠纷往往涉及《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多部法律文件,造成了判定困难,所以此前每当汽车质量有了问题,消费者找4S店维权,踢皮球的现象很严重。
“汽车三包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文件,而是整合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以及相关产品条例等制定出的一个办法。”张文利表示,比起原来的法律各自为政的情况,汽车三包首次捋顺了新车3年或6万公里之内,修理、更换、退货的过程,厂家、经销商应该担当的责任。
“汽车三包的真正价值,还在于三年的三包期内,绝大多数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并且强制性地规定了同一种问题修理的时间。”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论坛外的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勇,他表示,这在目前是不敢想象的。
三包政策可操作性如何?
出现问题是修是退是换有界定
日前,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汽车三包的配套政策及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基本就绪,三包规定将按期执行。昨日,张文利向商报记者透露,汽车三包的配套规定最快将于本月全部出炉。张文利表示,为使汽车三包政策执行更加到位,国家为该政策配套了多个支撑文件。包括《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国家标准、《汽车三包信息和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管理办法》和《重大安全性能故障的判定建议》的落实细则等。“目前,各配套文件基本已经定稿,正在等待批准,预计将在七八月份全部出台。”
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分析认为,这三个文件将使长期汽车三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国家标准出台后,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后是修、是退、是换都有了明确界定;《汽车三包信息和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管理办法》出台后,将公布一个专家数据库,消费者和经销商在三包上有了争议可以向指定的专家做咨询,不必动辄就去花高价做鉴定;而《重大安全性能故障的判定建议》出台后,将规定一些具体的重大安全性能故障表现,新车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可以选择退换货。”张志勇表示。
政策落实准备咋样?
本地车企车商积极备战
按照规定,汽车三包实施后,经销商要在售车时告知消费者三包承诺的具体内容,并在发生故障时,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维修等服务,这都对销售者的售车模式和维修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汽车三包实施前,经销商要接受车企提供的标准化培训。如今汽车三包实施在即,经销商和厂家的准备情况如何?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对于经销商汽车三包执行培训的90%以上,只等配套文件的出台后再加以完善,其中,详细规定了经销商要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并就如何与厂家协调补偿问题进行了协商。”昨日,长安汽车总裁助理兼质量部部长张竞竞表示。
而作为本地经销商的代表,商社汽贸副总经理郑琦则表示,商社汽贸旗下11家4S店从今年5月份开始就在和车企积极对接,就施行汽车三包后客户的档案管理、维修记录、维修技术规范等标准化内容接受车企培训,预计在8月份将全部完成,使客户享受到更高标准的服务。
声音
长安汽车总裁助理兼质量部部长
张竞竞:造精品汽车
有实力自主品牌将弯道超车
张竞竞表示,汽车三包对于车企来讲未必是坏事,并表示,汽车三包政策出台后,对于长安来讲,正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汽车三包出台后,将加剧车企之间的竞争,也必然将加大自主品牌对于质量、品质、自主创新的投入,一般的车企将会"玩不起",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将脱颖而出。”张竞竞表示。“汽车三包政策正好和长安的战略相一致。那便是打造一流的汽车企业,做合资企业一样的品牌。”
广汽丰田客户服务部技术科科长
于森:护品牌美誉度
倒逼车企服务标准化升级
于森表示,三包实施后,车企的服务标准化将面临严峻考验,倒逼服务标准化升级。
“要保证三包的执行效果,就要最快地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但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责任界定。”于森表示,三包施行后,引起退、换货有可能是产品质量发生了问题,也有可能是经销商的维修不当。在这方面如果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界定不明确,消费者的维权很可能被拖延,导致品牌美誉度受损,因此,要确保经销商在最快的时间内给消费者处理问题而不拖延,就需要对经销商进行标准化服务管理,需要明确遇到哪些具体问题时,销售方如何应对,与厂商各承担多大比例以及如何承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