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一位上海消费者在大连购买了“美规”奔驰越野车一辆,3月到上海车管所办理上牌手续,被告知车辆属“非中规车”,不符合标准,需要将车辆整改及检测过关后才能上牌。整改费用将近3万元,但购车时销售公司并没有告知他上牌需要整改车况及尾气排放检测事宜。一气之下,消费者将经销商告上公堂。
与上海消费者同样命运的还有河南周口的张先生,2月份付款,谁想到3月份车刚开到家,就被告知不能上牌,近百万元的卡宴现在只能停在车库,他只能哀叹倒霉。
进入3月,很多购买非中规进口车的消费者都有张先生这样的遭遇,原因是它们的特别身份。
非中规车有新规
3月11日公安部出台了《关于严格进口汽车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凡以“小批量”、“小3C”名义进口的汽车,如果外廓尺寸、转向灯、车辆识别代号、产品标牌等不符合国家标准,以及存在违规改装等问题的进口车辆将不注册登记。同时通知也规定,进口非中规车通过改装,改装后能符合中国规定的标准,仍然可以注册登记。
所谓非中规车是与中规车相对而言。进口车来到中国前,厂家都针对中国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校和改变这叫做中规车,它更适合中国的油品、道路、气候。相比之下,非中规车与中规车的外观、尺寸、配置、语言设置、油电空调系统,甚至发动机、变速箱都可能有所不同,并不符合中国规定的标准,但能够满足高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是进口车需求结构的有效补充,它以其个性化特征带动了常规进口车的销售。
目前,国内4S店销售的进口车都属于中规车型。然而,除了4S店销售的进口中规车以外,经销商将通过非4S店渠道进口到国内的商品车俗称“小贸车”,其中包含美规车、欧规车、日规车等。这部分车型相对于中规车,在价格上便宜15%~30%,但是不享受厂商的质保服务。
生存有难度
很明显,《通知》的发布,让非中规进口车的生存有了难度。《通知》发布后,各地的执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车管所按照规定执行,而有的车管所索性就直接规定所有的进口非中规车都不能上牌。据了解,河南严格按公安部规定执行,采取一刀切办法,即使改装过的“美规车”也暂时不能上牌,因此造成目前河南有约7000辆非中规进口车不能上牌。而北京目前允许非中规车上牌。《通知》对重庆非中规车市场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非中规进口车不仅仅是面临着不能上牌的尴尬。保修也是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跨国公司启动了对非中规车的抑制措施。去年11月,宝马中国向各大经销商下达了“停止非中规车保修服务”的通知;奥迪、奔驰等经销商目前基本上不对非中规车提供质保服务。
《通知》也并没有把非中规进口车一棒子打死,对于非中规车“通过改装,改装后能符合中国规定的标准,仍然可以注册登记”。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改装非中规车并不是件轻松事儿。改装一辆非中规车成本至少几万元,以宝马X5为例,更换中规仪表盘约需2万元,再加尾灯、雾灯、前保险杠等配件,约需4至5万元。作为消费者,谁也不愿意花费昂贵的资金购买一辆前途未卜的车子。
市场很惨淡
很明显,诸多不利因素,必将直接影响到非中规进口车市场。用“惨淡”来形容3月12日以后的非中规进口车销售一点不为过。据了解,各地非中规车销售迅速降低,很多车商因此没再卖出过一辆车一点不稀奇。
记者了解到,3月以来,华东、西南等地非中规车销量同比下滑幅度分别达到五成至七成。据统计仅北京非中规进口车市场销量下滑约50%,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告诉记者,该市场内的非中规进口车经销商正在经历着“一场考验和打击”。颜景辉分析,非中规进口车满足高端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是进口车需求结构的有效补充,它以其个性化特征带动了常规进口车的销售。最重要的是,由于非中规进口车售价较低,能够起到遏制跨国车企在华攫取超额利润,触动其超高报价垄断机制,平抑进口车车场价格作用。
选购车要慎重
对于目前的形势,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非中规车辆都是经外国合法厂商出售,大部分车辆都在海关商检完成整改。如果整改未达标,可与销售商联系整改。市民如需购买非中规进口车,应先向销售商详细了解车辆情况,看看是否达到机动车运行技术条件的标准,再选择购买。买进口车时注意在合同中约定相关整改情况,还要与经销商详细说明在哪个地区上牌。再就是注意单证、证件及随车附件是否齐全。需要注意关单、商检证明以及发票、发票抬头、发票开具时间等。一般来说,进口商应该将小批量检测报告正本或强制性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书正本随同进口货物证明(即关单)、随车检验单(即商检)发票等原件一起交付给消费者。由于现在很多车辆销售公司并非直接的进口商,并不懂具体的进口流程。车商不懂,没有提供上述证书,消费者向其索要即可。
不管什么途径进来的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称:“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在国内销售,经销商就应该保证消费者能够上牌照。如果不能,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车,如果经销商不退,可以走法律程序。”对于是否通过改装就可以上牌,罗磊表示,即使要改装,经销商也要经过消费者同意,消费者有权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