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股市动荡,这些似乎并没有阻挡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脚步。今年6月,在七年来乘用车产销量首次出现同比双降的市场大势下,自主品牌车企却交出了一份“同比增长14.57%、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1.45%”的“优质”成绩单。
从数据来看,自主品牌整体表现向好,似乎已走出了过去“十二连降”的悲情岁月,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在市场中搏杀。但,这是否就能证明自主品牌已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未来的生存状态会越过越好?答案似乎并非那么肯定。
黄金时代能延续多久?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在SUV和MPV两大细分市场的布局,连续从合资品牌身上夺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上全面开花,多收了三五斗金。以今年5月的销量数据为例,自主品牌乘用车单月累计销售53.94万辆车,同比增幅高达19.8%,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如此优异的市场表现令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如此优势是否能一直保持下去?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微增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汽车行业总体市场需求正逐步减缓,但各车企产能仍在不断释放。供给加大、需求减缓,出现产销失衡的局面似乎不可避免。市场不断缩紧,这对品牌溢价能力并就不强的自主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从销量构成来看,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表现并非十分出色,最“擅长”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中低价SUV这一细分市场,但随着合资品牌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探,自主品牌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越发显得不明显。再加上经历了疯狂的高速增长之后,SUV市场也正趋于饱和,增幅逐步放缓,可以说,自主品牌车企在SUV领域的红利正在悄然消退。若自主品牌无法在SUV这一阵地保持明显优势,其未来发展是否能如当前一样“顺利”,恐怕不言而喻。
新的市场如何开拓?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车企纷纷在不同地域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自己市场的“大本营”,在这些区域,他们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做的“风生水起”。以广汽乘用车为例,其在西南大区,尤其是在贵州的销售情况良好。而北汽自主品牌的“大本营”则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云南两大区域。
但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这些自主品牌所“稳稳占据”的市场也正逐步趋于饱和。如何开拓新的战场成为了厂家和经销商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
如今,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随着限购限行规定的实施,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购买力也正逐渐趋近于饱和。相比于一二线城市,广袤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五六线城市的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正与日剧增。
“市场分级越低的区域,增长速度越快”,北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铭东如此表示,“这是我们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区域的消费者,对于车辆的价格更加敏感,同时对于车辆实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用性,尤其是价格,恰是自主品牌汽车所主打的“特点”,因此,新市场自然而然成为了自主品牌车企未来发力的主要战场。
从本质上来说,不同的区域人群结构是不同的,在拓展新的市场时,自主品牌车企自然需要通过新的方式发掘客户。而在挖掘出新的市场和客户后,如何在这一市场站稳脚跟?
“市场不可能由主机厂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区域销售到主机厂都要共同重视,拿出诚意实实在去做。”广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梁伟彪如是说。
新的需求如何满足?
在中国当下的汽车市场,“年轻化”正日趋成为主力消费人群身上的一枚典型标签。以今年消费情况来看,80后成为了继70后之外的第二大消费群体,与此同时,90后的购买实力也正在日益增强。而这类消费人群,在选择汽车产品的时候,年轻、个性都是影响其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会更加个性化,他们更关注的是凝结在产品中的期许,以及品牌是否符合个人品味。”陆风汽车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欣欣如此表示。面对这些年轻的消费者,如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如何展示自主品牌汽车的新实力?这是自主品牌车企应该特别考虑的问题。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词”,汽车行业亦是如此。互联网所带来的浪潮冲击,已开始进入汽车领域,营销层面更是如此。互联网为自主品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它可以帮助企业以新的角度观察用户,发觉潜在用户。
据潘欣欣分享的数据显示,目前在陆风汽车的销售组成中,80%都来源于互联网,其中超过60%来自移动互联网。如此大的比例也令车企领导必须思考一个课题,那就是:面对客户群体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汽车企业应如何顺应潮流,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此外,互联网令地域界限模糊化,甚至虚无化,这也给车企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使用习惯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更精准的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把握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这也是新时代给自主品牌车企提出的新需求。如何满足?是留给每家自主品牌车企领导的一个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