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分时租赁未来两年将战火纷飞。”普华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彭波称。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30余家分时租赁汽车企业,全国有逾3万余辆分时租赁汽车,其中95%为新能源车型。
汽车分时租赁正以每年5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虽然国内尚无盈利先例,但各家企业依然奋力布局,以便在这2-3年的窗口期里锁定胜局。
彭波称,目前77%的车辆出自有整车厂背景的分时租赁企业。
“因为重资产的行业特性,与线下结合紧密,分时租赁倒不会一家独大。”彭波认为,未来2-3年,行业局势将更为明朗,会有五六家分时租赁企业位居市场前列,其中会有2-3家全国布点企业,其他将是深耕某一地域。同时,行业间的整合、并购将更为频繁。
就资本方来说,由于汽车分时租赁是个重资产行业,扩张、运营成本很高,对现金流要求也很高,一旦断了就真断了。为此,资本方还比较审慎。预计在明后两年,一些股权投资机构在局势较为明朗后,选取头部企业进行投资。
“共享汽车是一个大类,分时租赁只是一个子集”
彭波对澎湃新闻新闻称,共享汽车是一个大类,分时租赁只是一个子集,此外还有网约车、顺风车等等。现阶段,因为出租车、网约车价格昂贵,单纯租车不方便取还等原因,分时租赁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据了解,目前分时租赁主要被用在5公里以上的中短途出行,及短时间、半日租、日租的高频使用上。市场上主流应用每公里收费在1元-1.5元外加10元左右的时租费,或者仅收取时租费20元-30元。据此,对于年平均出行里程小于5600公里的用户而言,分时租赁的使用成本比拥有一辆新车、二手车都低。
此前,麻省理工大学曾有研究表示3000辆分时租赁汽车,即可替代13000辆出租车,满足纽约市民的公共出行的需要。一辆分时租赁汽车,可以替代4-6辆私家车。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荣文伟对澎湃新闻称,Drive Now品牌在德国慕尼黑,布局了550辆车,运行七八年后,10%的会员卖掉了私家车,城市中多出了1500多个停车位。
环球车享CEO曹光宇则对澎湃新闻表示,上海现在已经是全球分时租赁规模最大的城市。
“最后一公里”使用困境
澎湃新闻在尝试多款已上线的平台后发现,分时租赁汽车的使用还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布点不足,消费者常遭遇“最后一公里”使用困境。大部分车辆采用的还是A点借B点还的模式,用户无法直接抵达最终目的地。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用户下车后就开始寻找附近的共享单车来“接力出行”。也有多位消费者反映,车辆数量不够,高峰时间会定不到车。
其次,部分用户素质不高,车辆使用状况各不相同。由于随借随用,车辆内部也无监控,有些驾驶者在车内抽烟、扔垃圾,而不及时清理。还有部分车主在发生车辆事故后,隐瞒不报,在责任认定上容易造成纠纷。
还有,部分分时租赁平台APP稳定性不佳。此前,澎湃新闻记者在试用途歌TOGO时,就遇到车辆到达指定地点后无法归还,只能再把车辆开回起点的情况。
此外,澎湃新闻在试用多个分时租赁平台注册中,大多仅需要上传驾驶证照片即可,并无其他身份验证。提车时,也仅需手机APP或专属芯片卡即可上车,并无法认证驾驶员身份。
目前行业尚处于扩张阶段
从经营者角度来说,也是挑战重重。
全国中小汽车租赁联盟执行理事长范永耀对澎湃新闻表示,分时租赁企业也面临不少挑战。有公司在开拓停车场时,遭遇对方坐地起价,比公示价格贵了三倍。更因为部分用户的不诚信行为,企业遭遇了不小的经营风险。“有的用户租车后,将车辆私自抵押了,企业为此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走法律渠道把车要回来。”
曹光宇对澎湃新闻称,目前行业尚处于扩张阶段,各家企业以抢占市场为第一目标。在大量投入新车的阶段,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和变动,使得整车厂、经销商有所顾忌,会影响产品的推广。
曹光宇还称,企业也想更多地实现异地租换,而停车位管理主体也错综复杂,想获取停车位还得“一事一议”;同时,各家停车场的管理方式也不同,车辆数据无法统一管理。而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范永耀认为,分时租赁有效承担了公共出行的职能,应该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福利。比如,物价局应参与监管停车位价格,至少让分时租赁企业平价拿到车位;此外,工商部门也应审视分时租赁汽车,给予其车身广告的权限,弥补营运成本。
据了解,分时租赁进入国内已有两三年,但市面上的各家企业尚未盈利。一位不具名的新能源汽车厂商说,接触过一些前来拿车的企业来谈判,准备采购相关车型。但接触下来,发觉他们缺乏盈利模式,只是想低成本拿车,所以我们都没答应。
“不会一家独大”
彭波称,汽车分时租赁未来两年将战火纷飞,这本身是个重资产行业,扩张、运营成本很高,对现金流要求也很高,一旦断了就真断了。为此,资本方还比较审慎。预计在明后两年,一些股权投资机构在局势较为明朗后,选取头部企业进行投资。
彭波称,目前77%的车辆出自有整车厂背景的分时租赁企业。主机厂非常希望自己的车能够成规模跑起来,有助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有助于验证自己的新能源产品。
据了解,力帆股份旗下的盼达用车,车辆全部采用力帆新能源车型,主打3分钟快速换电,显著提高单辆汽车的租赁时间,平均单车租赁时长在8-9个小时左右。通过全国6000辆车、500余网点的布局,验证着换电技术的使用和运营模式。
Auto Space投资部相关人士称目前分时租赁企业还以区域性布局为多,且其更希望引入战略投资方,比如整车厂、国资背景企业,以便于在车辆、停车场、电桩等方面展开合作。
彭波认为,“因为重资产的行业特性,与线下结合紧密,分时租赁倒不会一家独大。”未来2-3年,行业局势将更为明朗,会有五六家分时租赁企业位居市场前列,其中会有2-3家全国布点企业,其他将是深耕某一地域。同时,行业间的整合、并购将更为频繁。
2016年6月,上汽车享网旗下的分时租赁公司e享天开,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旗下的电动车租赁公司EVCARD整合,双方合资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的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环球车享),上汽占股51%。
曹光宇对澎湃新闻表示,两者本身都有国资背景,双方融合达成了叠加效应。公司目前在全国扩展至23个城市,车辆8500辆,网点近3000个,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分时租赁公司。
曹光宇补充说,上汽集团(600104.SH)并没有把分时租赁单纯作为产品导入平台,而是作为产业转型模式、模式创新的尝试。由汽车制造商,转变为公共出行服务商。
曹光宇还称,公司在车型选择上十分多元,依据市场需求和布局地的情况综合考量,目前上汽车型只占现有车辆的60%。
运营商和整车厂的结合,更有助于为分时租赁定制车辆。曹光宇介绍称,私人使用车辆和公共使用车辆,在安全性、耐久性上有显著不同;同时,公共出行车辆功能单一,要易于维护,比如不需要天窗、内饰要容易清洗;此外,如果涉及到电子设备,最好能够由整车厂出厂前就安装完毕,保障运营稳定。
在彭波看来,中国汽车分时租赁的“玩法”将更为多样。除了传统的租赁费用,APP带来的用户流量,使得公司间可以开展异界合作,共享客户红利,构建“生态圈”。同时,也更有想象空间,比如和地图、叫车软件等平台合作,提供抽成,降低吸引流量和营销成本。
盼达用车CEO高钰就称,盼达“芝麻信用”版本上线,芝麻信用分650分以上的用户可以免押金零门槛租车。既能吸引用户,又能降低运营风险。
部分企业或伴随规模效应,在局部地区实现盈亏平衡,行业迎来拐点。
曹光宇称,如果上海地区的租赁车辆达到8000-10000辆的规模,将实现盈亏平衡。未来,汽车共享让车辆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还能保证舒适性和便捷性,大多数人就真的没有必要买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