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浙江车网 >汽车资讯> 资讯版 > 车界动态 > 车界动态

以先进技术响应双碳使命 吉利汽车实测有效热效率达46%
www.zjchewang.com 时间:2022-11-18 来源:浙江车网
浙江电视台汽车投诉:18805712261 汽车投诉QQ群:41027032浙江车网团购4群:79993242
台架测试中的稀薄燃烧汽油机
 
    2022年11月18日上午,吉利汽车于第十二届中国亚琛可持续出行年会正式宣布,在发动机热效率方面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稀薄燃烧汽油机实测实现46%的有效热效率,稀薄燃烧氢气发动机实测实现44%的有效热效率,技术先进性优于国内外相关企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这两项技术成果将成为吉利动力应对未来双碳政策的技术储备,助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采用稀燃策略开发高热效混动专用发动机
 
    理论上,采用稀薄燃烧的内燃机,其空燃比最高可达65:1,远高于汽油的理论空燃比14.7:1。也就是说,其消耗同样的汽油可以燃烧更多的氧气,每一份燃油所蕴含的能量都将被更大化利用,从而获得更多动能,进一步降低油耗与排放。但是,稀薄燃烧由于混合气过稀的缘故,也会产生不容易被点燃和燃烧稳定性差的技术瓶颈。
 
    为了突破稀薄燃烧的技术瓶颈,吉利汽车采用主动预燃室(Active pre-combustion chamber)技术作为稀薄燃烧汽油机的基础,用常规零部件设计构建出稳定的高能量点火系统,并且通过单缸机对预燃室不同的设计状态进行多轮迭代研究,最终获得兼顾油耗、稳定性、爆震抑制、燃烧速度的最佳预燃室方案—吉利射流点火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多缸机。简而言之,吉利射流点火系统的应用大幅度拓宽了稀燃极限、提升了燃烧稳定性,助力汽油机实测实现46%有效热效率。
 
稀薄燃烧氢气发动机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 绿色零碳、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构建清洁的能源体系重要手段、是推动交通领域深度脱碳的重要途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氢气发动机高效燃烧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强的重要性和时效性,是氢气发动机未来走向市场化的第一竞争力,可以有效拉动国内内燃机行业零碳化的进步与发展。吉利动力提前布局氢气发动机燃烧技术,攻克回火、早燃爆震、机油乳化、增压器匹配等诸多难题,成功将氢气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至44%。
 
    近年来,吉利在发动机热效率领域屡次突破。从2017年的39%热效率增程专用发动机;到2019年的低压废气再循环(LP EGR)瞬态控制技术助力热效率突破41%;再到2021年经权威机构“能效之星”认证,全球最高热效率43.32%的DHE15混动专用发动机,吉利在发动机热效率领域中持续深耕,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致力于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连续9年荣膺“中国心”十佳动力
 
    吉利除了在前瞻技术领域斩获颇丰,在产业化方面也是硕果累累。近期,吉利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混动发动机BHE15成功入选 “中国心”2022年度十佳发动机,这也是继DHE15之后,吉利第9次荣膺“中国心”十佳动力。这不仅代表着业界权威评选机构对吉利汽车发动机的高度评价,更是代表着吉利汽车在发动机领域已踏入了世界一流队列。
 
以“先进技术”响应“双碳使命”
 
    随着国家层面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如何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成了全国车企面临的重要使命,而利用技术来高效实现节能减排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军企业之一,吉利汽车集团旗下雷神动力科技品牌将持续加速推动动力高效化、驱动电气化、控制智能化、能源多样化的“动力新四化”战略,从动力总成、混动技术、软件控制、电驱技术、前沿技术储备五个维度实现突破。作为“动力高效化”和“能源多样化”的践行成果,稀薄燃烧汽油机实测实现46%的有效热效率,以及稀薄燃烧氢气发动机实测实现44%的有效热效率,标志着吉利雷神动力的混动产品将进一步大幅降低油耗与排放,为用户提供超越期待驾乘体验的同时,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如果向4S店订购或咨询,请一定要说明是从浙江车网看见的,这样您可以得到最大的优惠。
您的信息会得到保密,不会对外公开。

作者:厂商供稿 编辑:潘强 关键词: 双碳 吉利 热效率
已有 0人参与 查看点评我要评论
  • 点击图片换一个验证码
 
更多>>热门团购
更多>>团购排行榜
团购车型 团购数量 参加报名
330680
161035
623
途观 511
A4L 399
392
蒙迪欧 294
朗逸 266

关于我们 | 广告案例 | 欢迎投稿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网站提问

Copyright © 2008-2012 zjche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车网 浙ICP备11030959号-1(原浙ICP备0801881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30076